茶文化中国特产网

中国特产网
汇集全国旅游信息,旅游景点大全,旅游百科知识

韩城蒸食

韩城蒸食的基本介绍大致分为两种,一是娘家妈妈给刚出嫁的女儿按期“送馍”,另一种是家庭内部的节日馈赠。韩城的面花蒸食共有100余种,形状和含义个个不同。韩城人把馍中间铺着枣的馍统称为“糕子”。枣代表早生早育,三层枣馍加上高高在上的花卉是步步升...

韩城蒸食的基本介绍

大致分为两种,一是娘家妈妈给刚出嫁的女儿按期“送馍”,另一种是家庭内部的节日馈赠。韩城的面花蒸食共有100余种,形状和含义个个不同。 韩城人把馍中间铺着枣的馍统称为“糕子”。 枣代表早生早育,三层枣馍加上高高在上的花卉是步步升高之意。 韩城蒸食有着美好的寓义和古老的文化内涵,是任何高端烟酒都没办法替代的。期望韩城人能维持人与人之间简洁而纯朴的礼仪,借而保存韩城蒸食这一古老历史文化的文明结晶。

商品特征

据统计,韩城的面花蒸食共有100余种,形状和含义个个不同。杨茵老师将它们分为四大类:年节蒸食、结婚蒸食、儿童蒸食和节令蒸食。韩城蒸食历史久远,品种繁多,寓义深刻,造型古朴。各种蒸食伴随韩城人度过一生。从祈求生育的油花子开始,到寓义套住生命,长命百岁,呱呱坠地的圈圈子,再到过岁的岁猫(长命),青少年时的独食子、清明糕子、馄饨馍,结结婚以后的油花子、子福馍,再到年龄稍长,有了儿孙祝贺的寿桃、枣粗心,一直到寿终正寝的盘子馍。每一个年龄段都能得到相应的蒸食。对生命的珍视,对人个体的敬重,寓含在了各式各种的花馍之中。韩城蒸食与全国各地蒸食相比,有两大特点,一是深厚的历史渊源,二是古老的文化内涵,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黄河流域远古时期的生活、文化风貌。这类特点第一反映在婚嫁蒸食上。

历史民俗

①送馍旧时的结婚典礼,多在秋收冬藏后进行。由于此时,已无重大农事活动,乡民便有充裕的时间去料理儿女的婚姻大事。

女儿出嫁后,从来年正月开始,娘家便约定要紧亲戚,借节日,带上一些精致而又有含义的蒸食去看望女儿,农村人称之为“送节”或“送馍”。

正月节送的蒸食名曰“佑花子”,形如仰面而睡的孕妇,半斤水面做一个,各家依关系远近送12~16个不等。清明节送“糕子”,圆形,一层面、一层红枣相叠制成;另给女儿、女婿又各送一“子福馍”,给女婿的,馍上除枣以外,再镶嵌个鸡蛋,给女儿的,则将鸡蛋包入馍中。端午节送“花馄饨”(与普通馄饨形状略异),除此而外还要送粽子和“串串子”。“串串子”是一种布制工艺品,以细竹篾编成六角形架子,以红绸条裹扎,下是十二条五色丝线,每条线上缀以精工制作的香包、鸡心、棉疙瘩及各种小动物造型,正中丝线上悬个胖小子,这才是核心内容,所以,乡民一般把送端午节也叫“送串串子”。送完端午节,除去有些地方还要在6月六给女儿送“鱼儿馍”以外,大的送节活动即使结束。

未来的送馍,便是在女儿临产之时,在临产前十天或半月,当娘的还要再去看望一次,名曰“送爵子”。“爵子”实为包子,因形状似“爵”的上部而得名,韩城方言将“爵”读“脚”,可见此种蒸食起源也很长时间远。这个时候的“爵子”与平常的“爵子”不同,不可以捏严,中间要留个口。另外,给女儿还专门特制了两个“爵子”,一包桃核,一包红枣,裹于手帕之中,当娘的进门后,先将这两个“爵子”由窗掷于女儿的炕上,女儿先掰开的那个如包核桃,则征兆生男生,如为红枣,则生女生。

女儿生小孩后要去娘家“熬满月”,回家时,姥姥要给小外孙蒸“串串馍”,即把馍做成手指状,用线绳串起来,让外孙带回家吃。

②其他馈赠

每年新年,各家都要给前来拜年的孩子子赠送一个半月形的名叫“顾jua”的蒸食(“jua”是韩城方言对“口”的称谓,“顾jua”者,就是只顾吃的意思。)观其形而解其义,这种蒸食的名字起得极为贴切。由于春节对孩子子来讲,就是吃、穿、玩,所以每到一家,主人便赠其一个特制的蒸食,以示关爱。

每年阴历七夕,人称“乞巧节”,除去蒸娘娘馍敬献娘娘神外,各家还给年轻媳妇、女儿蒸“壳儿馍”,“壳儿”是当地人对“笸箩”的方言称谓。壳儿馍是用面制成笸箩形,内置用面制做的尺、剪刀、针、钱、顶针等物,传闻七夕这天女性吃了壳儿馍就能心灵手巧,精于女红。给年轻男性和男生,则蒸“砚台馍”,即用面做成砚台状,上置用面制做的笔架、毛笔、墨水瓶、墨锭、纸、镇尺等,据了解男性这天吃了砚台馍,可增长灵性,念书有成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中国特产网 » 韩城蒸食